国家卫健委:近期在院新冠感染相关死亡病例59938例
澎湃新闻
1月14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主题为“介绍重点人群健康保障有关情况”。
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披露,通过分析显示,2022年12月8日-2023年1月12日,全国医疗机构累计发生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59938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病例5503例,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54435例,死亡病例平均年龄80.3岁,65岁及以上约占90.1%,其中80岁及以上约占56.5%,死亡病例90%以上合并有基础疾病,主要合并心血管疾病、晚期肿瘤、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及肾功能不全等。
焦雅辉强调,由于冬季本身是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高发和心脑血管基础疾病加重的季节,近期又与新冠病毒感染等因素相叠加,因此老年人的病亡人数比较多,这也提示我们要更加关注老年患者,尽最大努力挽救患者生命。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乙类乙管”传染病有关规定,及时更新相关数据信息,并向社会公布。
近期在院新冠感染相关死亡病例数公布!国家卫健委:全国发热门诊、急诊高峰已过
中证报
1月14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重点人群健康保障有关情况。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锋介绍,做好医疗救治是实施“乙类乙管”后应对疫情的关键。
要面向老年人、孕产妇、儿童、基础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做好健康监测和分级分类服务,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要落实三级医院分片包干责任制,畅通重症转诊绿色通道,中西医结合救治患者,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疫苗接种率,降低重症率和病亡率;要高度关注农村地区,落实五级书记抓疫情防控的机制,发挥县医院龙头作用,做好分级分类救治,通过下沉巡诊、远程协作等方式,提升农村地区医疗服务能力;要倡导继续做好个人防护,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健康幸福过大年。
全国发热门诊诊疗量在去年12月23日达到高峰
1月1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表示,目前,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共开设发热门诊1.64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设发热门诊或者发热诊室4.31万个。全国发热门诊的诊疗量在2022年12月23日达到高峰,即286.7万人次,之后持续下降,到2023年1月12日回落到47.7万人次,较峰值时数量减少83.3%,目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热门诊和诊室的就诊人数均呈现达峰以后整体下降趋势,农村地区也呈现下降趋势,即城乡的趋势是趋同的。发热门诊新冠阳性感染者的检出比例也持续下降,峰值为12月20日33.9%的检出率,到1月12日下降到10.8%,这个趋势表明发热门诊高峰已经过去。
同时,急诊的情况总体呈现了达峰以后持续下降趋势。全国急诊诊疗人次在2023年1月2日达峰152.6万人次,之后持续下降,1月12日下降到109.2万人次,较峰值时下降28.4%。急诊当中新冠阳性感染者的检出率由12月22日的峰值8.8%,之后稳步下降到1月12日的2.9%。这一数据显示全国急诊高峰已经过去。
焦雅辉表示,从门诊情况来看,整体呈现出正常诊疗正在逐步恢复态势。1月12日全国普通门诊诊疗总人次913.5万人次,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门诊患者中新冠阳性感染者占比,12月19日峰值是5.7%,之后持续下降,1月12日占比0.9%。普通门诊日诊疗量持续增加,目前正常诊疗正在逐步恢复当中。
“乙类乙管”后疫情信息如何发布?
国家疾控局回应
实施“乙类乙管”后,疫情信息如何发布?国家疾控局监测预警司司长杨峰在发布会上介绍,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甲管”期间,每日对外公布新闻病毒感染疫情信息对外公布的方式,调整为与其他乙类传染病保持一致,由国家疾控局授权中国疾控中心在其中心网站上对外发布,内容包括现有住院病例数、重症和危重症病例数,死亡病例以及疫苗接种信息。
住院新冠感染者从162.5万人回落到127万人
焦雅辉表示,国家卫健委的监测数据显示,现在住院的新冠感染者的数量呈现出连续下降的趋势。在1月5日达到了住院新冠感染者峰值162.5万人,之后连续下降,1月12日回落到127万人。其中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收治了117万人,定点医院和亚定点医院收治10万人,在院新冠感染者占比呈现出连续下降趋势。1月3日达到峰值27.5%,之后持续下降,1月12日回落到21.7%,较峰值时期下降了5.8个百分点。
目前在院新冠重症患者的数量仍处于高位
焦雅辉介绍,重症患者的救治始终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已指导各地建立重症、危重症患者的综合救治体系,建立国家级、省级专家日会诊巡诊制度。另外,重症患者的救治还要强调关口前移。在治疗新冠感染导致的重症肺炎的同时,坚持新冠感染和基础疾病并重的治疗方式,多学科诊疗。
通过监测数据显示,发热门诊达峰2周后,在院的新冠阳性重症患者数量也达到峰值,之后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目前在院的重症患者的数量仍然处于高位。2023年1月5日,在院新冠阳性重症患者数量达峰12.8万人,之后连续波动下降,到1月12日在院的阳性重症患者人数回落到10.5万人,重症床位使用率是75.3%,重症床位能够满足救治的需要。1月12日在院的新冠阳性重症患者当中,基础性疾病重症合并新冠病毒感染的为9.7万人次,占比92.8%。新冠病毒感染的重症患者是7357人,占比是7%。
从数据分析来看,新冠病毒感染的重症患者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以老年人为主。年龄最大的105岁,平均年龄75.5岁。60岁及以上的占比是89.6%。二是普遍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具有一种基础疾病的患者占比40.7%,2种基础疾病的占比24.6%,3种及以上基础疾病占比34.8%。多数基础性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
我国新冠死亡病例判定标准
与世卫组织及其他主要国家基本一致
焦雅辉介绍,自2020年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将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的死亡病例判定为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该标准与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其他主要国家的判定标准基本一致。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归因分析分为两类:一类是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另一类是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
近期全国医疗机构发生在院新冠感染
相关死亡病例59938例
焦雅辉介绍,为了提高医疗机构报告效率,已组织开发了医疗机构死亡病例信息报告平台,于2022年12月31日投入使用。医疗机构自2022年12月31日起,每日报告前一日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情况,没有死亡病例的实行零报告。另外,要求医疗机构将2022年12月8日至12月29日期间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进行了统一收集、汇总和上报。由于数据信息量比较大,为了更加科学、客观、实事求是地反映我国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的死亡情况,本着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组织专家对死亡病例进行了系统分析,因此耗时比较长。
通过分析显示,2022年12月8日至2023年1月12日,全国医疗机构累计发生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59938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病例5503例,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54435例。死亡病例平均年龄80.3岁,65岁及以上约占90.1%,其中80岁及以上约占56.5%,死亡病例中90%以上合并有基础疾病,主要合并疾病为心血管疾病、晚期肿瘤、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肾功能不全,由于冬季本身是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高发和心脑血管疾病加重季节,近期与新冠病毒感染相叠加,因此老年人的病亡人数比较多,这提示要更加关注老年患者,尽最大努力挽救患者生命。
下一步将按照“乙类乙管”传染病有关规定,及时更新相关数据信息并向社会公布。
县域内新冠阳性重症患者为1.58万人
占全国总数15.1%
焦雅辉介绍,到1月12日,县域内5000多家二级医疗医疗机构、定点医院、亚定点医院共计收治新冠感染者30.1万人,占全部新冠感染者的23.7%,呈现出7天连续下降的趋势。县域内新冠阳性重症患者是1.58万人,占全国总数的15.1%,其中新冠病毒感染重症是518例,占全国新冠病毒感染重症比例为6.7%。
提升农村的新冠重症救治能力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措施:一是充分发挥县医院龙头作用,做好包括床位、设备、设施以及人员准备,提升重症救治能力。二是依托已经形成的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机制,所有城市三级医院分区包片,和县医院建立一对一帮扶关系。要求城市三级医院和县医院要24小时连通远程医疗服务。在特殊时期,比如春节期间,三级医院还要派驻医务人员到县医院定点驻守。三是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巡回和巡诊力度,早期发现重点人群特别是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的变化,确保能够及时送医就诊。四是建立城市和县域之间支援和转诊机制以及绿色通道,确保农村的重症患者能够及时转诊、收治。
中疾控:未发现新冠流行期间接种疫苗
出现不良反应增加的风险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在发布会上表示,如果抗原检测或者核酸阳性,近期内不建议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这主要是基于从保护作用的必要性来考虑。之前,很多研究显示感染后近期再感染发病的情况少见。新冠流行期间,我们看到各个国家还有一些地区在持续地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不会因遇到感染状况不清的情况而停止新冠病毒疫苗接种。从目前的监测和研究结果显示,没有发现在新冠病毒流行期间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导致出现不良反应增加的风险。
|